考研失利,“二战”or就业如何选?(今日/头条)
「考研失利,“二战”or就业如何选?」一起往下看看!!!
日前,备受关注的2024年考研国家线发布。记者从麦可思研究院获悉,虽然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在连涨8年后首次出现下降,较2023年下降了36万人,但哲学、交叉学科、历史学、理学、医学、体育学等多个学科的国家线却“逆势上涨”,反映出考研赛道仍然竞争激烈。
医学、法学本科生“二战”比例高
考研竞争加剧下,应届、往届毕业生考研失利的情况或更加普遍。
根据此前发布的《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应届本科毕业生暂不工作计划境内考研的比例从2018届的2.8%上升到2022届的6.7%,翻了一倍多,并且其中超八成已参加过研究生考试。换言之,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计划“二战”比例达到5.4%。
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二战”的比例(5.7%)高于“双一流”院校(4.1%)。这也反映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首次考研失利的情况更为普遍。
从不同学科看,2022届医学、法学本科生“二战”比例较高,分别为9.6%、8.8%;其后是经济学(7.3%)、文学(7.0%)、理学(6.9%)。与2021届相比,艺术学、理学计划“二战”比例增长较多,分别提升1.2个、1.0个百分点。希望通过学历提升增加就业竞争力,可能是这些学科毕业生相对更执着于“二战”的原因。
计划“二战”群体,近六成因未过“国家线”
过了“国家线”仅是考研路上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想要成功“上岸”还要闯过校线、院线、单科线、复试线等多条分数线。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初试总分未达到录取线(59%)是计划“二战”人群初次考研失利的最主要原因,还有13%因为初试专业科目未过线,初试基础科目(数学或专业基础)未过线的比例也有12%。
“双一流”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略有差异。具体来看,2022届“双一流”院校计划“二战”群体,因初试总分未过线(64%)和初试专业科目未过线(17%)首次考研失败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地方本科院校计划“二战”人群(分别为58%、13%)。地方本科院校“二战”毕业生因政治、英语这类初试公共科目未过线比例(11%),要明显高于“双一流”院校(7%)。
不同学科计划“二战”人群初次考研失利原因亦有明显差异。比如,文学、经济学、法学初试总分未过线比例(分别为69%、69%、67%)明显高于其他学科;理学计划“二战”人群初试专业科目未过线比例(18%)相对较高;医学计划“二战”群体中因复试未通过比例(13%)要明显高于其他学科。
地方院校本科生“二战”上岸越来越难
伴随考研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二次(三次)考研的成功率也在下降。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9届毕业后准备考研的本科生群体中,三年内成功考上研究生的比例(41.5%)相比2018届同期(43.1%)下降1.6个百分点。
不过进一步分析我们注意到,“双一流”院校毕业生二次(三次)考研的成功率近三届其实较为稳定,2019届为51.0%,即实际仅有半数达成读研目标。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二次(三次)考研成功率则下降明显,从2017届的43.7%降至2019届的39.6%,即三年后有六成最终还是进入了就业市场。
坚持“二战”or积极就业,谨慎选择!
并且麦可思研究发现,或许因为缺少了职场经历积累,“备考族”(即毕业后计划继续考研群体)在就业初期的竞争力,明显不及工作三年的同期毕业生。
例如薪资方面,2019届直接就业人群毕业三年后月收入9211元,比“备考族”(8087元)高出1124元;直接就业人群的就业满意度(73%)、工作与专业相关度(66%)也要比“备考族”分别高出6个、5个百分点。
此前,麦可思曾对应届本科生读研动机变化进行过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逃避式考研”比例上升。毕业生因就业难暂时读研(2022届:22%,2018届:17%)、随大流而读研(2022届:7%,2018届:5%)的比例,五年内分别上升了5个、2个百分点。
可见,若计划“二战”毕业生更多把升学当作面对就业压力和求职迷茫时期的“安慰剂”,那么因此耗费的时间成本,就可能成为其职场发展起步阶段的阻碍。针对上述情况,计划“二战”的毕业生或更应该谨慎做出是继续考研,还是主动迈出求职“第一步”的选择。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伟良 通讯员 郭坤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伟良 通讯员 郭坤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