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解密最仙气灵动的汉服 误称“杂裾”的袿衣是否真实存在
搜罗古物文史为你解密最仙气灵动的汉服,误称“杂裾”的袿衣是否真实存在?
网上有一款称为“杂裾”或“杂裾垂髾(shao)”、“蜚襳(xian)垂髾”的汉服非常有争议,喜欢的人称为最仙气华美的汉服,不喜欢的认为那不过是一款臆测的服饰,不算汉服。那么今天,小编搜罗了关于它的文史和文物资料为大家探析这款神秘而美丽的华服。
“杂裾”出自西汉《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同袍误读,认为“杂裾”为一款服饰,意为彩色装饰(或交错)的“裾”垂挂的“髾”。“垂髾”也出自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的 “蜚襳垂髾”,西晋司马彪(243年-306年)认为“襳”是飘带,是袿饰;“髾”即“燕尾”,唐代李善注释这两个都是袿衣的装饰。所以这款服饰其实叫“袿衣”。
袿衣,汉末《释名·释衣服》说“妇人上服(意为上等服饰)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命妇才可穿着袿衣。《周礼·内司服》称袿衣是是王后的三翟礼服的遗俗, 所以袿衣是女子盛装。演变到隋朝,袿衣还可作嫁衣(《隋书·礼仪志》)。
袿衣上,“如刀圭”的装饰是什么样?
袿衣描述中“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里的“刀圭”是什么? 晋代葛洪《抱朴子·金丹》:“服之三刀圭,三尸九虫皆即消坏,百病皆愈也。” 王明校释:“刀圭,量药具。就是说如刀圭是量药的药具。 唐代王绩的《采药》诗里将“刀圭”代指为药物,明代陆采 《明珠记·访侠》代指为医术, 民国章炳麟 在《新方言·释器》中提到浙江、 福建数处,将调羹谓之刀圭。可见王明将刀圭注释为量药器具应是准确的。刀圭究竟长什么样?清華大學曾有一件漢代的刀圭展(如下图:)
实物确实符合上广下狭的文字描述,那么我们可以基本确定,汉代时期袿衣上的垂挂的饰物应是这个形状,是“杂裾垂髾”里的“髾”。
但注意,如上文所说,西晋司马彪(243年-306年)认为“襳”是飘带,是袿饰;“髾”即“燕尾”, 但刀圭与燕尾并不相似呀!难道西晋时期,袿衣又有了变化?让我们再按时间线来看看有关袿衣的文物:
1、《洛神赋》等原画,顾恺之:东晋人,348-409年
实物失传,后世的仿画里女子穿的就是袿衣。但《洛神赋》描绘的是曹植与洛神的爱情故事,既然描绘的是百年前的人与神仙,那么上面神女所穿的衣服是东晋的?还是顾恺之对曹植时期衣服的臆测?或者是结合对神仙的想象进行的创作?这些都不得而知。同理,《女史箴图》描绘的也非当时。
2、北魏黄兴五年造像(471年)
与顾恺之辞世的年份相距只有62年,推测与顾恺之的原作中的袿衣不会有大的差别。但造像图模糊,垂髾部分与刀圭状的描述相比更像是右衣身的一部分,可能是绘画效果造成?而且多了三角饰片,三角饰片看不清是否与主片相连,但此饰片与司马彪的“燕尾”描述相符。图中袿衣为交领,但是是左衽,应是当时北魏少数民族习惯特征的保留。可见此时的袿衣已与之前不同。
3、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司马金龙:?——484年)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刀圭状的垂髾,与471年的造像时间间隔短不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所以471年造像上的垂髾部分应该也是这样,是一个单独的结构。但前两个女子服饰中最下面的三角装饰显示,它们并不与垂挂的刀圭状主体相连。三角尖端变得狭长了非常多。袖子为大袖收口型(右图中现代学者对漆画里袿衣的复原图可能有误,不符合上大下小如刀圭的描述)。
4、北魏——北齐女俑
两个女俑的袿衣与之前的都不同,主片不再是圆弧底,而是三角形。而且几个三角饰片大小一致。不知是迁就跪坐的女俑而将“髾”改短成三角片,还是当时出现的乐女所穿的新袿衣变种。
同袍的一件蔽膝实物照片与女乐俑极为相似(如上图),所以垂髾是蔽膝的可能性极大。但是是所有饰片连缀在一起,还是中间的主片的确是与旁边的三角片分离的?存疑。或者说这已经是女乐的服饰了?
5、西魏大统年间(主室北壁发愿文中存有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五年(539年记年)女供养人壁画
女供养人内穿圆领衣,衣领从交领改为对襟,袖子敞口,主片改回了圆弧底的上大下小刀圭。三角装饰与主体相连,尖端部分更狭长了,疑为作者为飘逸感而创作。或许之前小三角的蔽膝和女乐俑确实是女乐者根据袿衣而改的服饰,袿衣依旧是上层女子的服饰,并且在这个时期又变化了。
6、宋代仿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
有多份宋代仿品藏于各博物馆,与471年造像相比,上衣变为浅浅的右衽交领,腰部系带变短许多与蜚襳的描述不符,垂髾部分的小三角部分很相似,但又与如刀圭的描述不符,更像是围裳。整体特征除了三角部分都偏向宋代服饰。
7、唐 俑、唐代仿顾恺之《女史箴图》
唐俑,已是舞女的装扮,垂髾是三角饰片与主体部分相连的蔽膝再加一件围裳,衣领变为圆领,穿半臂。
唐代仿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变化更大,三角燕尾是不同部分层层叠叠交杂而来。有同袍画示意图(如下)
认为燕尾实为多层两端飞角的衣物叠穿而来,但唐仿画作里的衣服与唐以前其他顾恺之仿作不同,与其他有袿衣的造像或壁画也都不一样,所以可能性不是很高。
综上所述,小编推测西汉时期袿衣有飘带和刀圭状(上大下小圆弧底)的垂髾(或称蔽膝),晋代垂髾肯定还有三角装饰,而且三角尖端越来越长如飘带。北魏少数民族执政,虽然穿汉衣但有时会有左衽等少数民族特征,同时可能存在与袿衣很相似的女乐服饰。西魏时期交领改对襟,袖口也有了变化。宋唐的仿画与女俑已变化太多。
好啦,关于袿衣的文物资料就是这些,对于这款历经千年最仙姿缥缈的汉服,大家有大概的了解了吗?求关注~~~
【#为你解密最仙气灵动的汉服 误称“杂裾”的袿衣是否真实存在#】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