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汉语大词典】“侍坐”一词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在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承载着礼仪、尊卑、情感等多重意义。以下是对“侍坐”一词的详细解析,结合《汉语大词典》的内容进行总结。
一、词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释义 | 出处/用法 |
侍坐 | shì zuò | 1. 古代指臣子或晚辈在君主或长辈旁陪坐,表示恭敬。 2. 也指陪伴他人而坐,多用于礼仪场合。 | 《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礼记·曲礼上》:“侍于君子,不言而色,不视而行。” |
二、词语演变与文化背景
“侍坐”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如《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场景,展现了当时儒家重视礼仪、尊重长者的社会风气。在古代,坐姿和位置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侍坐”不仅是物理上的陪伴,更是精神上的敬重。
随着时代发展,“侍坐”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限于君臣之间,也用于师徒、父子等关系中。例如,在文人雅集或家庭聚会中,晚辈或学生常常“侍坐”于长辈或老师身旁,聆听教诲,体现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三、现代使用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侍坐”一词较少直接使用,更多作为书面语或文学表达出现。但在一些正式场合、古文研究或传统文化活动中,仍能见到它的身影。例如:
- 在学术论文中引用古代文献时,常提到“侍坐”这一概念。
- 在影视剧中,若涉及古代礼仪场景,也可能使用“侍坐”一词来增强历史氛围。
四、相关词语对比
相关词语 | 含义 | 与“侍坐”的区别 |
侍立 | 陪同站立,多用于下级对上级的礼仪 | 强调“立”而非“坐” |
坐陪 | 陪同坐在一起,较为口语化 | 与“侍坐”意思相近,但语气更随意 |
侍从 | 伴随左右的人,泛指随从 | 更强调“跟随”而非“坐” |
五、结语
“侍坐”作为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尊卑有序、谦逊有礼的价值观。通过了解“侍坐”的含义及其演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并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
《论语》
《礼记》